5月18日,渣打全球研究團隊發布報告顯示,為達成碳中和目標,2060年前中國在脫碳進程中需進行高達人民幣127-192萬億元的投資,相當于平均每年投資人民幣3.2-4.8萬億元。
該報告重點關注中國實現“30·60目標”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可能路徑、減排所需經濟轉型、宏觀經濟及行業機會與成本、對外貿與投資的影響,以及綠色投資和綠色金融的作用。研究發現:
-
考慮到中國能源密集型增長模式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體系,以及相對較短的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期,實現這一目標對中國來說極具挑戰。
-
政府需兼顧中期內的增長目標與降低碳排放強度的約束性指標,有鑒于此,中國的年碳排放量約在2030年或之前達到峰值108億噸-116億噸。
-
減碳要求中國經濟推進重要轉型,意味著服務業、低碳和高科技制造業的GDP占比上升,且能源消費由化石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
-
中國強大的制造業能力和規模經濟,使其在從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到大規模生產和消費并實現盈利的跨越中處于有利地位。
-
金融業在為綠色投資融資,管理氣候變化和產業轉型風險,以及推進碳排放合理定價方面將起重要作用。
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渣打表示,考慮到中國能源密集型增長模式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體系,以及相對較短的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期,實現這一目標極具挑戰。政府需兼顧中期內的增長目標與降低碳排放強度的約束性指標,有鑒于此,中國的年碳排放量約在2030年或之前達到峰值108億-116億噸。
減碳要求經濟推進重要轉型,意味著服務業、低碳和高科技制造業的GDP占比上升,且能源消費由化石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這一潛在轉型過程將創造巨大的投資機會,同時需降低短期內的轉型成本。中國強大的制造業能力和規模經濟,使其在從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到大規模生產和消費并實現盈利的跨越中處于有利地位。金融業在為綠色投資融資,管理氣候變化和產業轉型風險,以及推進碳排放合理定價方面將起重要作用。
脫碳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助推力量
為支持《巴黎協定》共同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目標,中國政府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是全球碳排放最大來源地,2019年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比重接近30\%。從這一角度看,中國政府的這一承諾對于全球共同努力阻止氣候變化到達無法挽回的境地,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未來短短40年內實現凈零碳排放對中國來說將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中國GDP總量有望在15年內翻一番,經濟的快速增長通常會帶來碳排放量增大。此外,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長期依靠高度能源密集型的增長模式。與此同時,在當前的中國能源體系下碳排放強度較大,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57\%。另外,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僅有30年的時間,相比之下,歐盟和美國分別有約70年和超過40年的時間。
碳達峰的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難度越大
研究顯示,面對這一挑戰,中國需要盡早實現碳排放達峰,并盡量抑制峰值的水平。假設2021-2025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速為5.5\%-6.0\%,2026-2030年間約為5\%,2031-2035年間約為4\%,渣打全球研究團隊估算,約到2030年中國碳排放總量將達到108億-116億噸的峰值水平。其上限預測要求2030年前每年碳排放強度降低3.9\%,與“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要求基本相符。下限預測要求的減排力度更大,2030年前每年碳排放強度需降低4.6\%。考慮到以往中國達到并超過五年計劃所設目標的良好記錄,渣打認為實現上述目標具有可行性。為實現更低的碳排放峰值,中國政府需嚴格停止新建各類煤炭發電廠的審批,同時擴大清潔能源產能,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碳排放達峰后,2050年前政府需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中和,加速推進減碳進程。為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政府需穩步退出能源密集型產業,如鋼鐵和石化產業,同時不斷轉向現代服務業和低碳、高科技制造業。中國還需通過淘汰煤炭發電廠和轉向風能、太陽能、核能和水力發電等低碳發電方式,推動能源行業快速向低碳足跡轉型。為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除提高森林覆蓋率外,中國需增加碳收集和存儲(CCS)能力,以便吸收工業生產和運輸等減碳老大難產業的碳排放量。
向低碳經濟進行重大轉型
中國走向碳中和的過程將涉及經濟結構性轉變,對眾多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尤其是電力和供暖、制造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等,2018年此類行業在碳排放總量中合計占比接近90\%。渣打預計政府將逐步淘汰煤炭發電廠,提高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競爭力;強化產業強制性能效目標以鼓勵發展低碳制造業;為新建建筑制定熱效能執行標準并改造現存建筑以提高能效;提高汽車排放標準要求,通過廣泛鋪設充電樁,大力發展和推廣新能源汽車。
能源消費體系方面,政府旨在到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由2019年底的15.3\%提高到25\%左右。為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該研究估算中國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需降至約15\%,基本可被碳收集和存儲所吸收,75\%的能源消費為可再生能源,余下10\%為氫能。
抓住機遇,降低轉型成本
渣打認為,中國強大的制造業能力和規模經濟,使其在從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到大規模生產和消費并實現盈利的跨越中處于有利地位。中國利用強大的生產能力將太陽能面板從成本高昂的能源選項,變成了成本最低的清潔能源生產設備。中國有能力在更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和工業生產領域取得類似成果。一旦全球大部分能源可以被“制造出來”(例如通過太陽能面板和風力電機發電)而不是從地下開采(例如化石能源),中國將有望成為清潔能源及其制造設備的主要出口國。中國轉向“綠色經濟”將提供巨大的基建投資機遇,包括特高壓輸電網、智能電網和電動車充電站建設等。
另一方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盡管長期來看脫碳會降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損害,通過避免經濟損失而提高國民收入,但其要求的經濟轉型可能會降低轉型期間的經濟增速,尤其是對于經濟高速增長和嚴重依賴高碳能源的經濟體而言。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初期可能出現工業生產放緩和生產者價格上升等現象,考慮到中國在全球供給鏈中的關鍵角色,其影響可能外溢至全球其它經濟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可再生能源、先進制造業和新基建等投資的增加將提高產出,繼而推動通脹回歸正常水平。與此同時,中國需尋求途徑減小碳關稅的不利影響,并在對外投資活動中推動碳減排。
金融業將起重要作用
為達成碳中和目標,渣打全球研究團隊估算2060年前中國在脫碳進程中需進行高達人民幣127萬億-192萬億元的投資,相當于平均每年投資人民幣3.2萬億-4.8萬億元。渣打認為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和綠色股權融資等綠色融資渠道在為清潔能源融資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并預計中國人民銀行將通過再貸款工具、降低對銀行綠色資產的風險權重和推動綠色債券作為央行借貸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等方式,支持綠色金融發展。
中國的金融機構將在管理氣候變化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相關風險方面起重要作用,包括評估涉及此類風險的現有投資組合敞口,以及尋求減小和分散此類風險的金融操作。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強調相關風險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并計劃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框架。
針對碳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全球變暖的影響,對其進行合理定價,將會提高化石能源消費的成本并推動低碳替代能源的使用。為碳排放定價的一個有效方式是通過碳排放交易體系,該體系要求企業購買排放許可證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中國政府計劃在今年年內啟動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